文章
  • 文章
搜索

名传网——广州市千古扬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首页 >> 行业精英 >>商业传奇 >> 田家炳:香港商界传奇,在大陆捐建数百所学校
详细内容

田家炳:香港商界传奇,在大陆捐建数百所学校

时间:2022-05-07     作者:温波年【转载】

2018年,香港商人田家炳逝世,享年99岁。作为富豪的他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走着和其他富人们不同的道路,他捐赠了93所大学,166所中学,41所小学和二十所左右的职业学校和幼儿园,为1800个贫困山区的学校捐赠了图书馆。很多人就连他去世后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他,他离开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。但很多孩子们因为这个“百校之父”捐赠的大楼和图书馆,改变了一生的命运。

父辈传承

现年60岁的田家炳是商界的传奇人物,根源大概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。田家在大埔居住了八百多年,是村里有名的传承大户。受到家族影响,1978年田家炳捐款一百万元兴建田家炳大桥。田家炳的父亲在当地曾排名第二,开办了一家主营砖瓦和油、盐、茶、米的商铺,在全村闻名。在贫穷的大埔,作为八百多年的大户人家足以见得田家世代传承人的能力都不俗。

田家炳在他父亲48岁的时候出生,老来得子的田父很是开心,家里终于有男丁可以继承家业。因此给他起名田家炳,希望他的儿子能“辉煌百代”,如同田家家族一样传承下去。田父很是注重田家炳性格的培养,每天教授田家炳家训,同时要求他记住和练习。田家炳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做事前先做人。田家炳倒背如流,并将父亲所传授的作为生活标准。

父亲对他田家炳从小的教育深沉而明理,田父把教导融入进对田家炳的爱中。田家炳的父亲会在他遇到乞丐乞求食物时候,对田家炳教导有些穷人为什么会一生贫穷,有些穷人却能翻身走上顶峰。于是田家炳从小就知道。如果他不努力学习,当他长大的时候,他将无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。富人不会始终是富人,钱终究是身外之财。

田家炳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,吃得饱饱的,觉得人生总是那么一帆风顺。然而,在他不到16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去世了,生活的重担突然压在他小小的肩膀上。他不得不辍学,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。18岁时,他去越南谋生。他所做的是卖瓷土。当时,越南还处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,中国人的地位很低。

艰苦创业

但这些都没有破坏他的梦想,他想把父亲未完成的家业传承下去。得益于父亲对他从小的教育,田家炳靠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毅力,在两年内奇迹般地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。但造化弄人,不久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重创了田家炳的产业,战争中很少有私人企业能够安身。田家炳失去了自己的产业,也失去了所有积累的财富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为了生存,田家炳辗转到了印尼。

从零开始的田家炳在印尼的一家由朋友秘密经营的五金厂工作。田家炳不甘于家族产业在他这里断掉,于是一直寻找各种商机。他很快看到了印尼特产橡胶中的巨大商机,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一家口香糖厂正式投产,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。他对市场的敏锐是他的宝藏,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田家炳证实了他天生的从商天赋,他所创办的树胶厂成为印尼商业的典范。

田家炳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形势,惦念着祖国。看到形势对中国人越来越不利,很多老百姓和商人成为各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他一直想做点什么。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,而不是西方文化,只有中国才是根。

这时他看到了香港,不仅有浓厚的中国文化、同时能自由出入境,与国际接轨的香港适合商人开展金融和贸易。于是田家炳毅然决然地把这家蓬勃发展的印尼工厂留给他的侄子,举家迁往香港。

在他心中,他一直没忘记家庭的产业和田家的文化。在香港,他先后创办了一家塑料厂和一家化工厂,与李嘉诚齐名成为香港人造革和化工业的领军人物。20世纪70年代,香港房地产行业开始崛起,他成为了一名瞄准商机的房地产大亨。到1980年,他已成为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。可以说,田家炳在人生的前60年里,一直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财富,金钱是他生活的中心。

百校之父

20世纪80年代,香港经济蓬勃发展,再次证明了田家炳精准的眼光。无数香港商人为争夺首富的位置头破血流,甚至家庭破裂。但田家炳却无心参与其中,他做了一个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决定,将他的财富如数捐出,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香港的富豪圈。

他将4座工业大厦变现,成立田家炳基金会,为的是回馈社会,报效国家。接着,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一家幼儿园。看到有很多孩子们因为家庭原因无法接受基础教育,田家炳想到了辍学打工的自己,后来在广东省打浦县设立了第一所田家炳中学。一所中学怎么能够,于是从最初的几百万,到几千万,几亿,一直坚持了三十年,创立了数百所学校。

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,他的名字与财富无关,而是与教育和慈善事业联系在一起。他自己只留了百分之二十的财富。虽然当时他的做法遭到很多同行的不理解,但如今,田家炳的名字在教育界并不陌生,那些只在乎钱财的富豪们,落得家产争夺妻离子散下场的人大有人在。

田家炳认为同高考一样,基础教育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。田家炳做慈善从未炫耀过,他一直务实地去中小学实地审查,从未主动找过媒体报道。所以不管在他生前还是死后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做了这么多事。不同于投资房产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景,他觉得为这些孩子铺路才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,这件事所得到的远远是单纯的财富累积所不能实现的。

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,很多商人都受到影响,田家炳也不例外。很多人以为他会停下脚步处理自己的事业,当时,香港富人圈里有的人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国外,有的人大量裁员。令人没想到的是,田家炳甚至不惜卖掉自己住了38年的房子继续为中国西部的中学建设捐款。

人固有一死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。物质终究带不进黄土,但社会会铭记一个人所做的一切。田家炳为了教育事业,一直奋斗在一线,不像一些假意捐款只为了社会名声的富豪,田家炳从不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和教学楼名不副实,令人蒙羞。他虽然去世了,但精神却永远被人们和他帮助过的孩子们铭记一生。

一个人能把小爱变成大爱,用小家成全大家,那他的所作所为一定不是虚假的,是永恒的。1993年,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刚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,预示着他如星星一般点亮了很多孩子夜行的路。这个奖是对他几十年来的热爱和坚持的最好的奖励。正如现在,他一直化作星星,将他的爱与善行一直传承下去。


seo seo